大多數人不太瞭解狗醫生和治療犬之間的區別,也不太瞭解他們的實際工作。事實上,大多數狗醫生和治療犬都會去醫療機構尋求幫助,但你知道嗎?
有沒有專門幫助“心理治療”的“治療狗”?讓我們來問問臺灣首家以心理目標為導向的動物治療工作室“療育犬”的答案吧!
吳思穎療癒師指出,療癒犬不只能讓孩子更放鬆,療癒師也能觀察互動進而更瞭解孩子,例如有些孩子與狗狗互動時,若狗狗沒有反應,他會把原因歸咎在自己身上,
做出「自己很沒用」的反應,療癒師就能與孩子談談是不是很常自責、沒有自信。
陳姵君療癒師補充,心理治療中常見的園藝治療、沙遊治療或是繪畫治療,都是透過這些媒介來幫助心理師觀察個案,也能讓個案能自我覺察,
療癒犬也是相同的概念,但動物是一個生命,互動上增加了不少的變數,這也使得療癒師在工作時必須隨時注意孩童與狗狀況。
療癒犬和狗醫生和治療狗有什麼區別?兩位治療師解釋說,狗醫生主要從事陪伴、看病等行為,讓患者與狗互動,然後進行社會互動,或通過狗幫助患者康復。
治療犬也是如此。有“動物輔助治療師”計畫課程(通常是護士、護理治療師、社會工作者等),並且“主人”也需要協助課程。這只狗的工作與上述兩種完全不同。
它們主要是協助治療師進行“心理職業”,使治療師能够通過患者與狗的互動進行進一步的心理治療。
吳思穎指出:「以輔助犬常見的工作為例,他們可能會請物理治療師擔任動物輔助師,復健常見的丟球活動,可能藉由狗狗的加入,來幫助個案達成目標。
但療癒犬並不一樣,我們同樣會有丟球的活動,但我們看的是狗狗如果接到了,個案的反應是什麼,如果開心的話,是以怎麼樣的方式開心,若沒接到球,他會呈現怎麼樣的情緒,這些都是我們觀察的方向之一。」
透過吳思穎的解說,我們能窺見療癒犬、治療犬的工作其實都是從旁協助專業,會依照專業人員的背景不同而有不同的服務模式。
吳思穎也指出,狗醫生和治療犬大多是飼主帶著狗去訓練,狗狗等於是志工或Part-time的服務,但療癒犬是全職在做這份工作,在制度上也有所不同。
療癒犬作為動物輔助治療其實有相當大的幫助,兩位療癒師強調「與狗建立關係」本身就有療癒的效果,而療癒犬的存在並不光是前面所述,
能夠讓孩童放鬆,更能突破一般心理工作難以達成的限制。
吳思穎分享一個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案例,只要一出家門就因太過緊張焦慮而無法開口,這對於一般的心理師來說相當困難,因為無法透過言語來了解孩童的狀況,但跟療癒犬互動就不一樣了。
孩童跟療癒犬互動並不需要言語也能一起玩耍,吳思穎也在幾次互動後發現他的進步,從最初開始發出動物叫聲,到最後能與療癒師侃侃而談。
陳姵君也說,他們會在開始前介紹療癒犬的故事,有的狗被拋棄、有的狗生病,這也使得某些弱勢孩童很快就會有深刻的感同身受,
更能藉由四隻個性、外型差異大的療癒犬告訴孩子們: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真實比完美更重要。」
對於療癒師來說,療癒犬不僅是氣氛的催化劑,更能從中讓整個過程更加順暢,也能突破原先人與人之間的限制。
所以為了保證狗狗的「工作狀態」良好,每隻狗狗除了吃好、住好,每天也只會最多上班三小時,確保每隻狗狗有最好的「員工福利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