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部分的人不喜歡它,懷疑它是一種疾病。
同樣是國立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的陳玄祥說,大部分斑點,包括曬斑、
老年斑、雀斑,都與陽光、衰老或體質有關。
而與太陽、基因有關的斑點,通常不會對健康產生影響。
不僅老年人有“老年斑”,年輕人也要小心!
老年斑的正式名稱是脂漏性角化。許多人常常誤認為只有老年人才會有。
臺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莊雅惠說,脂漏性角化病是角質層和表皮的良性增生,合併色素增多。臉部可見棕色突起顆粒,
通常與日曬和衰老有關。有些年輕人長在胸前、肚子上或後背上,這是由他們的體質造成的。
”許多年輕女性在門診部生長,並有相對較小的脂漏性角化病。”
其實老祖宗有許多從內在調養身體的方法能幫助淡斑,並且打造不易長斑的體質。
身體「上火」、津液不足容易長斑,身體代謝不掉的黑色素,在臉上形成斑。
造成身體上火的原因,可能有以下幾種:
1. 年紀大,腎水(陰)不足:隨年紀增長,尤其女性更年期之後,體內津液會自然流失,漸漸造成腎水(陰)不足,是一種老化現象。
2. 熬夜、睡眠不足,耗陰生火:不當的生活習慣也會助長體內的火,特別是熬夜(過了晚上11點才入睡)、睡眠不足,
在中醫看來都會打亂人體的正常代謝,大量耗損津液(耗陰),造成身體燥熱上火,斑就容易冒出來。
3. 吃太多辛辣炸烤食物:例如麻辣鍋、油炸燒烤料理,或羊肉爐、麻油雞、薑母鴨一類熱性食物,吃多都可能會上火。
4. 飲水量不足:水喝得太少也會影響身體正常代謝、排除廢物的功能,且造成津液不足。
正常人每天應喝大約8杯開水,但盡量不喝含糖飲料,或喝太多果汁。
容易長斑的人分為三大類型:
1.肝氣鬱結證是指肝臟因情志不暢,鬱怒所傷,失於疏泄所致氣機鬱滯,木不條達而出現的症狀的總稱。
主要臨床表現為:精神抑鬱,胸脅滿悶或疼痛,善太息,或乳房、少腹脹痛,大便失常,月經不調,苔薄,脈弦。
肝氣鬱結證常見於「癲症」、「脅痛」、「胃脘痛」、「腹痛」、「梅核氣」、「積聚」、「月經病」等與精神神志密切相關的疾病中。
多半壓力大、情緒失調、憂鬱或易怒,臉上的斑呈淺褐色至深褐色的斑片,大小不一,對稱分布在眼周或兩頰,並且經前斑的顏色會加深。
可用玫瑰、柴胡、當歸、丹參等疏肝理氣、活血化瘀的藥材調理。
2.腎陰虛證是指腎臟陰液虧損。虛火上亢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的總稱。本證多因內傷勞倦,久病及腎,或溫病後期熱極傷陰所致。
主要臨床表現為:五心煩熱,失眠盜汗,口乾咽燥,足跟痛,腰膝酸軟,遺精,女子崩漏,舌質紅,脈細數等。
腎陰虛證常見於「遺精」、「不寐」、「虛勞」、「膏淋」、「尿血」、「崩漏」、「消渴」以及溫熱病等疾病中。
長期熬夜及更年期前後的人容易腎陰不足(陰虛火旺),臉上常見深褐色斑片,對稱分布在鼻子兩側,且臉色暗沉,兩頰乾燥,有細紋。
如熟地、山藥、麥門冬、玉竹等。或者可用「六味地黃丸」,再依個人體質加減其他具有清火及美白作用的中藥來調理。
3.脾虛濕困又稱脾為濕困、寒濕困脾、濕困脾陽。本證或由脾氣先虛而水濕不運,形成濕邪困脾;或因為脾陽不振而寒濕停聚中焦,
造成濕困脾陽。皆因脾虛在先,濕生在後所致。也可因外濕內襲,浸漬脾土,損傷脾氣或戕伐脾陽而致。脾虛濕困證包括兩方面,
一為脾虛(脾氣虛、脾陽虛),一為水濕停聚。
脾虛濕困證的臨床主要表現是:脘胃痞悶、脘腹隱痛、飲食減少或不思飲食、口中粘膩、惡心嘔吐、大便溏薄,肢困身重,頭重如裹,
面色萎黃晦滯,甚者肢體浮腫,婦女白常增多,舌淡或胖,苔白滑或白膩,脈濡緩。
脾虛濕困證常見於 「痰飲」 、 「嘔吐」 、 「泄瀉」 、 「霍亂」 、 「黃疸」 、 「水腫」 等病證中。
腸胃功能不好的人也容易有斑點困擾,而斑多呈灰黑色,對稱分布在鼻翼、前額、嘴巴周圍。
可用黨參、黃耆、白茯苓、白朮等健脾利濕美白的藥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