衣服穿越多越好?
A:那可不一定。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主任醫師康宏銘指出,過度保暖或突然進到悶熱的室內,如果通風又不良,無法散熱,
因為太過悶熱而出現暫時性的不適反應,主要是神經反射或自律神經的症狀,
例如噁心、頭暈、身體微燙。通常不至於引發熱衰竭或中暑。
尤其幼童和老人家的生理儲備功能下降、適應能力較差,幼童的體溫調節、散熱能力還沒有發育成熟,
老人家則可能體溫調節、適應能力退化,更容易受影響。
這種不適症狀通常只是暫時性的,把衣物放寬鬆一點、多喝水、休息一下,通常1~2小時內就能恢復。
皮脂腺分泌較少,皮膚較乾燥,冬天衣服穿得太過悶熱,容易乾癢、搔抓,引起乾燥性皮膚炎。
假使穿著較保暖、貼身的衣物,可以多塗抹潤膚乳液,注重保濕,避免紅癢搔抓。
如何判斷小孩或老人穿的衣物已經夠保暖、甚至太過悶熱?
A:如果遇到表達能力不好的小孩或長者,可以觀察小孩或長輩的精神狀態或胃口,臉是否脹紅、臉色不安、
精神是否比較躁動、或食欲不佳等,可能就是衣服包得太緊、太過保暖。
避免小孩或老人的四肢末端容易冰冷,判斷不準確,會藉由觸摸中心體溫來感知是否穿的衣物夠保暖,直接觸摸還是不太準確,因為每個人的溫感不太一樣。
衣服穿得越多層,保暖效果越好?
A:許多人都聽過「洋蔥式穿法」,也就是以多層穿搭,可適時增添或減少衣物。
以台灣氣候來說,基本的洋蔥式穿法有3層:內層要吸濕排汗、輕量保暖,例如排汗衣、發熱衣;
中間層主要達到保暖作用,例如毛衣、刷毛衣或薄羽絨衣;外層則要能透溼防水,例如防風夾克、厚羽絨衣等。
羽絨衣裡面再穿上太多層衣服,反而無法讓體溫傳導到羽毛中,降低隔絕外界冷空氣的效果。
絨衣的表布是薄而柔滑的尼龍,直接接觸肌膚太過冰涼,不是設計用來直接穿在最內層,
要再內搭其他親膚性較佳的衣服,而且只要內層衣物能透氣、吸濕排汗,就能傳導溫度,
並透過羽絨衣的空氣層,保持溫度。
現在有些服裝也會設計有全開襟或半開襟,類似拉鍊能讓衣服半開或全開,加上口袋的設計,
都能讓停留在衣服內的熱空氣散發出去,避免太過悶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