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脂肪囤積會讓身體出現贅肉,總讓人無法喜歡它一樣,由於「發炎」會產生紅腫熱痛的現象,也經常使其受到誤解,讓我們認為發炎對身體而言並不好,但發炎是身體自我修復的必經之路。
「痠」與「痛」,是肌筋膜緊繃的訊號,提醒該設法改善了。
很多人對痠痛的觀念有誤,才拖著病體就醫,往往延誤了治療黃金期。
「肌筋膜緊縮」、「肌肉失去彈性」、「骨骼和神經受到損傷」,這些現象的發生,其實是一連串的因果。如果了解其中原因,並熟知每個階段的進程,
便能把握時機讓醫師和復健師介入,多數患者有希望大幅改善,甚至能完全康復。
運動促血液循環,筋膜才不會缺氧、失能
面對生病的筋膜,最好能盡早察覺並調整治療,以免到後來連要鬆開筋膜都相當困難。
而在放鬆筋膜之後,平時也要適度保有運動習慣,藉由運動增加身體流動、改變生活習慣、幫助維持整體的平衡,才是維持健康筋膜的長久之計。
若本身有運動時會疼痛的問題,更不能完全不動,很多時候會痛是因為身體太久沒動導致退化,此時運動更是必要的,可以請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或教練制定適合自身情況的訓練計畫,
或尋求復健科醫師、中醫傷科醫師從事結構治療,身體就能回歸最健康的狀態。
肌筋膜緊繃的4大惡化發展階段:
1.肌筋膜逐漸纖維化和變硬
徵兆:肌肉痠痛、僵硬或緊繃。
2.肌筋膜失去收縮性和延展性
徵兆:出現疼痛、發炎等症狀。
3.骨骼過度磨損,增生出骨刺
徵兆:出現手腳發麻的情形。
4.骨刺壓迫神經,導致神經發炎
徵兆:出現針刺感疼痛、肌肉萎縮,嚴重可能癱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