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歲黃小姐,因為工作關係,經常在外面跑,熬夜,還愛找朋友吃麻辣火鍋,但每年秋冬,她的皮膚又乾又癢,
有時脫皮比較多,無論是補水還是保濕乳液都不好,一旦抓傷,會影響生活和睡眠。
臺北慈濟醫院中醫徐雅婷指出,秋分過後,空氣會變得越來越乾燥。
中醫認為“燥則傷肺”、“肺主皮、皮草”,在這個時節,人們容易出現口乾舌燥,
以及身體第一道外防線皮膚因缺水而出現乾燥、瘙癢或脫皮症狀。
提到秋燥,許雅婷指出,秋分之前猶有暑熱的餘氣,故多見溫燥,皮膚會發癢、
脫皮脫屑,有紅疹甚則紅腫;
秋分之後,寒涼漸重,呈現的就會是涼燥,皮膚發癢脫屑外,少有紅疹紅熱情形。
2種體質容易出現皮膚搔癢
許雅婷說,中醫因風邪所起的搔癢症狀中,「風寒型」最容易在秋冬發作;而「血虛型」患者也容易在秋冬出現乾癢症狀。
「血虛型」常見於年長者、熬夜或女性。這類患者多因體質虛弱、陰血不足,
導致皮膚乾燥粗糙、搔癢脫屑,
常見病症如冬季皮膚搔癢、慢性溼疹與蕁麻疹,可透過「當歸飲子」輔以其它藥材治療。
而「風寒型」多為過敏體質患者,由於癢處不定,秋冬遇冷,症狀加重,可透過「桂枝麻黃各半湯」與其它藥材輔佐控制症狀。
飲食調理改善皮膚癢
除了用藥物控制症狀,許雅婷認為還可透過飲食改善症狀。可多食用白木耳、黑木耳、海帶、秋葵等富含膠質食物,
以及菠菜、紅鳳菜、番茄、藍莓、覆盆子、動物性蛋白質、黑芝麻、百合等滋陰養血潤燥類食材,保護皮膚免於乾燥。
她提醒民眾,保養敏感肌膚的不二法門必須由生活習慣改善開始,減輕生活壓力、
維持正常作息、充足睡眠外,要避免食用燒烤油炸、辛辣、酒精等刺激性食物,
並加強防曬、少用高溫水沐浴,以免搔癢情形更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