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國自古以來養生名言:上養心,中養氣,下養身。所謂「相由心生」,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來得重要,
更精確地說,心理健康才是身體健康的根本。
所謂養心,就是避免不良情緒的影響.避免過度的耗傷心神,要學會修心養性。《素問.靈蘭秘典論》說:
「心者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…故主明則下安,以此養生則壽,歿世不殆…主不明則十二官危。」
《備急千金要方.道林養性》上說:「多思則神殆,多念則志散、多欲則志昏、多事則形勞、多語則氣乏,多笑則臟傷,多愁則心懾,
多樂則意溢,多喜則意錯昏亂,多怒則百脈不足……多惡則憔悴無歡。」
三國時期文學家稽康的《稽康中散集》上說:「修性以保神,安心以全身」,就是養生的核心和要點。
正像《莊子》所說:「無視無聽,抱神以靜,形將自正,必靜必清,無勞汝形,無搖汝精,無思慮營營,乃可以長生。
目無所見,耳無所聞,心無所知,汝神將守汝形,形乃長生。」
由於情緒的影響,人體的生理平衡被破壞,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,機體生理功能紊亂。人生氣時,胃部肌肉會强烈收縮,
呈現痙攣狀態,導致胃痛、腸胃疾病,可能與不良情緒有關。
憤怒時,交感神經極度興奮,釋放大量促腎上腺皮質激素,使心率加快,血壓升高。高血壓患者極易引起腦出血或腦血栓形成;
心臟病患者憤怒時,冠狀動脈痙攣可誘發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死。
進入老年後,如果情緒不良,中醫講的正氣虛弱導致的陰陽失調,各臟器功能紊亂,極易導致疾病發生,
所以老年人養生更要注意養心。
如何養心
養心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罷了。老了,最怕就是想不開、看不慣、又忘不掉一些不如意的事。
很多時候,人們都是自尋煩惱,煩心就傷神、傷身;想減少憂心,就要養心。
老年養心大抵有幾個原則:想得開、看得慣、忘得快、輸得起、守得住和笑得出,才能不怒不憂,悠活過日。
一、想得開
想得開,是一種心境,一種生命態度。古人言:「大度容天下難容之物」;唐詩說:「春風大度能容物,秋水文章不染塵」。
老了,如果對事想得開、對錢想得開,對人生的無常更想得開,就會心胸坦蕩,海闊天空,活著,就不會累。
二、看得慣
老年人,累積了一輩子對人對事的看法,容易有成見,常看不慣許多事。看不慣就會氣不過,氣不過就傷了心、傷了身。
所謂「一樣米養百樣人」,沒有人是完美無缺,與其看到他的缺點,倒不如欣賞他的優點。
三、忘得快
老了,生命更加珍貴,不要讓那些你不喜歡的人、事、物不時地糾纏,不要讓今天的困擾,影響明天的生活。
要知,這世界上沒有過不去的事情,只有過不去的心情。因此,要學習遺忘,忘掉不喜歡的人、不喜歡的事,以及令你煩惱的東西。
四、輸得起
人生不是下棋,要有輸贏;人生也不是殺戮戰場,一定是你死我活。曾經看過兩位長者在公園下棋,因輸贏爭得面紅耳赤,
不歡而散。其實,輸得起,才放得下。輸了,又如何?從新再來就是了。
五、守得住
人生的幸福並非來自於成就,而是找到生命的方向。人老,要不被物慾所迷、不被邪思所惑;人老,不是就要拋棄自己的理想,
不是行事就毫無原則,尤其涉及生命的意義,就需守住、堅持,因為那是自己活下去的理由。
六、笑得出
醫學研究證實,笑可以增強免疫功能、增強抵抗力,不僅是天然的快樂丸,也是天然的止痛劑。
老了,看過人生百態,很多小事不必偏執,可以幽默以對、一笑置之,就是一種生命的豁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