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美科學家做了新的調查,證實人類體溫有日漸下降的趨勢,從兩個世紀前的標準體溫37度,降到現在平均落在36.1~ 36.6度之間。
不要以為37度和36度差不多,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的洛桑加參醫師,在《簡單豐足: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》書中提到,
外界常有「體溫上升1度,免疫力提升5倍」、「癌細胞喜歡35度不喜歡39度」這樣的說法,該怎麼讓活化身體動能。
以下為重點書摘:
在預防醫學領域,有三個重要的方面:免疫、再生和自我修復。這些都與體溫直接或間接相關。
所以無論是治病還是防病,身體的寒冷都容易讓人陷入更不利的境地。
第一招:謹慎使用藥物
若真的需要吃消炎藥、退燒藥、止痛藥,請在醫師診斷後服用。不要自己隨便買來吃或買來擦。
合理範圍的發炎、發燒反應是人體自癒力的展現,傷口有病原微生物跑進來,或者是身體受到感冒病毒影響,體溫升高表示進入作戰狀態。
這時候亂吃藥,等於在扯自己免疫部隊的後腿。經常剝奪免疫軍團表現的機會,久而久之他們的能力也會變差。
第二招:珍惜排汗能力
很多女孩子怕流汗,覺得臭臭的或腋下濕一大片不美觀,夏天喜歡躲在冷氣房裡,一吹就是一整天。
汗能幫助毒素代謝,也有健全免疫的功勞。無冷氣不歡,長期不流汗,就怕身體的自控溫功能喪失。
運動流汗、天氣變熱流汗,都是很自然的事。違反自然,身體也會變得彆扭。使用空調,適可而止,別讓自己吹成不會流汗的冰棒人。
第三招:適時適量運動
從事你喜歡的運動,來鍛煉身體各部位的肌肉,對於提高體溫特別有幫助。
因為肌肉產熱的效能非常好,換句話說你肌肉量越多就越不怕冷,隨便活動一下,就能把溫度拉上來。
我們常常看到那種練得很精實的硬漢,在大家羽絨衣、發熱衣穿好穿滿的時候,他還是只穿一件薄長袖就在外頭趴趴走。
有肌肉你就可以任性,沒肌肉你就只能認命!
第四招:多溫少冰去淤
人的血管跟水管一樣,有任何堵塞淤積都令人困擾,若能定期淨化清潔,血液循環顧好,改善人體低溫的狀態,很多疾病都不會發生。
生活上,每天喝足夠的溫熱開水、稍微控制一下冰涼食物的攝取量,是值得好好來培養的習慣。
第五招:存善念去利他
緊張時手腳冰冷、打了一個寒顫、嚇出一身冷汗、心涼了一截……這些,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經驗。
但這冰冷寒涼不光只是形容詞而已,實際去測量緊張焦慮人的體溫,也確實偏低。
心理因素造成的低體溫,當然你去泡溫泉、做足浴、手捧一杯熱咖啡或是吃一些辛香溫熱的美食,都能改善。
更推薦的做法是,透過善念、善意、善行,讓心再度溫暖起來。
心中有事卡卡、不能放下,跟血管裡有太多壞膽固醇一樣,都會致病。
早期發現、早期面對、早期自療,溫熱養生原則,於身、於心,都適用。